产品详细
今年 3 月之前,职业教育领域有个有趣现象:华图重点布局 AI 面试点评,粉笔深耕 AI 批改和 AI 老师,中公则押注 AI 学习机——三大头部机构看似默契地避开了业务重合。
你看,AI+职业教育的第一场「辩论赛」,已经在这些机构的会议室里开打了。有人押注硬件,有人死磕算法,还有人默默算账:如果 AI 面试的使用率真能突破百万级,那营销费用是否能省下一大笔?
现象背后,正是当下 AI+职教赛道最真实的写照:没有标准答案,所有人都在摸石头过河。
这并非偶然的战略规避,而是行业探索期的必然反应。 假设某个模式像此前学习机那样确定能盈利,大家早趋之若鹜了。当前 AI 教育产品尚未跑通成熟路径,市场判断存在天然差异:不同企业对 AI 应用认知不同,对未来的预判不同,服务场景的颗粒度不同,导致各家的解题思路自然分化。
有趣的事从 4 月开始一件件发生,4 月 2 日,粉笔推出 AI 刷题系统班,主打 AI 答疑、AI 老师;5 月 29 日,华图推出「个性化辅导系统」,强调 AI 辅导;就在 6 月 18 日,中公的 AI 就业学习机正式上线
「如果 AI 的出现反而让收费变高了,那(产品)某一种意义上就是失败的。」聊起 AI 能不能带来业务增长时,华图教育轮值 CEO 蔡金龙的看法是「微增」。AI 的真正的价值,在于能提供更超高的性价比的产品给用户,同时帮企业「瘦身」——也就是降低内部的经营成本。企业想单纯靠 AI 来「加价、增收」,思路本身可能就有点跑偏。真正的技术进步,应该让更多人受益,而不是筑起新的门槛。就像教育产品的演变——最早面授价格高昂,后来在线产品出现,价格就降了下来。未来的 AI 产品,理应比现在的在线产品更便宜、更易得。
因此华图 AI 产品的 1.0 版本选择从公务员结构化面试切入。郑文照认为当前大模型在理解复杂情境时存在幻觉,非标问题恰恰有更高的容错空间,更容易管理用户预期,让产品真正用起来、效果好。此外公务员面试看似非标,但经过国家多年打磨,已形成了一套极为成熟和高度标准化的打分框架体系。公务员面试在「非标」环境里是最「固化」、最「有据可依」的场景。
再看 AI 答疑。公考教育是不是真的存在此需求?有从业者认为在 K12 领域,AI 答疑具备天然土壤,因为大量「补差需求」未被满足。但公考领域截然不同。原因有三:
对此,粉笔教育 CTO 陈建华给出他的视角。他认为,学员付费的核心始终是解决实际的需求,AI 是否参与其实不那么关键,所谓的「伪需求」也可能是此前解决不了而忽略掉真实需求。但如果 AI 的加入能提升处理问题的效果,比如原本人工答疑需要隔天反馈,用户觉得价值大打折扣,付费意愿自然不高,而 AI 答疑能即时响应,让学员感受到更高的价值,反而更愿意掏钱。说白了,AI 不是卖点,而是让服务更好用的工具,这才真正拉动付费的动力。
此前,粉笔平台已经重点覆盖了 AI 老师层面,主要提供的辅导答疑、作业点评等支持服务,这构成其第一条发展线。
然而,用户的需求不止于此。陈建华洞察到的另一个关键痛点是:学员遇上问题时,往往得不到及时且恰切的响应。未来,粉笔希望实现一个更高级的互动形态——打造一个能实时交流的、具备「多模态」能力的 AI 老师。不仅能语音交流,必要时还能结合学员的课件内容、个人笔记等上下文信息,提供更直观、更精准的问题解答。
郑文照认为如果非要卖硬件,可以「作弊」——比如把最顶尖老师的课程,设置成只能在华图的学习机上播放,强行拉动硬件销量。但这有意义吗?用户认可的是内容的价值,硬件本身并没有建立起无法替代的体验。若用户付费的动力,只是因为某些独家内容被刻意「锁」在了这台硬件里,非要买了才能看——这不是硬件的成功,而是在耍赖。 一旦内容壁垒被打破,硬件立刻就会被打回原形。
「如果目标仅仅是短期的考试培训,那APP或网页确实足够。但我们的目标是更长远、更全面的就业能力培养——从知识积累、能力训练到职业认知,覆盖整个大学生涯。这需要更沉浸、更系统、更智能的学习环境和持续陪伴,这正是我们设计学习机的初衷。」中公教育在 AI 应用上的探索,正试图将传统「考试上岸」的思维,转向「就业能力培养」的长期主义。正如中公AI就业项目负责人梁蕾在采访中所言:「我们关注的整体锚点是就业能力提升板块。」
618 当天,中公 AI 就业学习机上线各大电子商务平台。为什么选择「学习机」这个硬件载体? 这源于中公基于真实需求的判断:走进大学图书馆,会发现超过 80%的学生都在用 Pad 学习。这代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年轻人,Pad 慢慢的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学习伴侣。相比沉重的电脑,Pad 轻便易携,在图书馆或咖啡馆专注看课、刷题非常方便。
此次重点推出的「AI 就业学习机」,本质上是针对在校大学生、大学毕业生等群体,提供包含职业测评、精准选岗、考试培训、就职服务的一体化 AI 就业解决方案,以实现「选好岗、上好课、就好业「,助力每个用户都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,致力于成为用户的求职好帮手。如梁蕾所说:AI 就业学习机不仅强调应试能力,更强调职业能力提升。」
据了解,学习机内置的学习路径系统且长期——覆盖从大一到毕业的完整周期。例如,立志考公的同学,大一就能接触到国情政情的基础认知,大二大三前期进行专业能力铺垫,到了大三大四再结合 AI 精准辅导进行冲刺训练。这整个过程的最终目标,不只是通过考试,更是让用户在真正走上岗位时具备扎实的综合能力与深刻的理解。
「AI 带来的变革不是一场短期的狂欢,而是一场长期的、需要反复打磨的‘马拉松’。」51CTO 副总裁、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力研究院院长杨文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感叹。除了公考教育,其他职业教育赛道也不可避免受到 AI 的冲击。在成人技能培训领域,AI 的应用早已从「概念验证」走向「场景深耕」。杨文飞表示过去依赖真人录制的课程,如今能够最终靠数字人、3D 建模和智能配音技术快速生成,成本降低的同时,质量却反而更可控;而基于 AI 的自动试题生成、学习路径分析工具,则让教学辅助从「人工经验」转向「数据驱动」。
但「轻」不等于「无门槛」。杨文飞提醒,AI 应用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将技术能力与教育本质深层次地融合。他举了个例子:一个 AI 系统能精准识别学员的错题分布,但如果教师无法快速解读数据背后的教学问题,这套系统就只能沦为「数字报表」。换句话说,技术的价值一定要通过人的认知升级才能兑现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51CTO 在推动 AI 应用的同时,始终将「理念革新」视为前提——「若企业高层还停留在‘培训就是上课’的思维里,再先进的 AI 工具也只能沦为摆设。」
以粉笔推出的「AI 刷题系统班」为例,陈建华直言这本身就是一场「自我革命」。「我们很清楚这会对现有的业务模式产生冲击,」 他坦诚地说,「但趋势如此,不得不做!与其等着被别人颠覆,不如主动拥抱变革,自己先革自己的命。如果现在还不启动,等到趋势完全明朗再追赶,那时就太迟了,短时间之内很难后来居上。」
谈及大公司和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在 AI 浪潮中的优劣势,陈建华认为大公司的优点是庞大的历史积累,包括教研体系、用户洞察、数据资源等等,如果抛去旧有观念和传统做事方式,这些积淀就是强大的后盾。反之,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必须跑得更快,用速度和灵活性来弥补短板。是否能成功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在一两年内,用超速赶超大公司多年积累的成果。机会是有的,但难度不小。
而当下由大模型引领的 AI 革命则截然不同——它是一次深刻的「生产力」革新。 这次变革的核心在于提升效率本身,而非重构组织关系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现有的教学流程、师生互动模式、成本分配结构等「骨架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。AI 在这里扮演的是强大的「工具」角色,它能嵌入到既有的成熟体系中,明显提升所有的环节的效率。
在他看来,这些表现优异的公司,其核心打法高度趋同:其一,极致利用 AI 「改写与概括」能力。这一些企业并非依赖 AI 进行原始内容创作,而是最大化发挥其「洗稿」能力。
站在 2025 年这一段时间点回望,AI 在教育行业的渗透已从「会不会用」转向「怎么用好」。如杨文飞所言:「现在的问题不是技术不够强,而是我们对技术的理解还不够深。」
如何在「轻」与「重」、「快」与「慢」、「合规」与「大胆」的平衡中,找到属于自己企业的节奏的选点,或许是行稳致远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