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详细
累计下达节能降碳政策专项资金超1500万元,惠及35个产业绿色化项目;新增5家绿色工厂、1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,实现多项“零突破”;6个项目入选省重点节能项目库......去年以来,我市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,通过健全体系、优化结构、示范引领“三管齐下”,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扎实成效。
产业绿色低碳转型,政策体系是基础。市工信局以“顶层设计+精准服务”双轮驱动,为转型提供全方位保障。
强化目标引领。紧扣“十四五”节能减排任务,制订全市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,明确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重点领域能耗强度目标。针对工业和建材、冶金、化工三大高耗能行业,量身定做碳达峰实施方案,分行业设定降碳路径。同时,优化能耗双控评价考核方案,将能耗强度下降指标纳入市县绩效考评体系,压实各级主体责任。
加大政策支持。整合各级专项资金,覆盖节约能源改造、绿色制造、再生资源利用等关键环节。修订“工业十二条”政策,构建精准惠企体系。
严格监管服务。把好项目准入关,全市8个能耗万吨标煤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全部通过节能审查,能耗强度均达领先水平。全年开展节能监察32家次,确保企业能效“底线”不破。此外,重点用能企业能耗在线%覆盖联网,动态监管能力持续提升。
聚焦产业体系调整,市工信局以“新兴培育+传统升级”双向发力,推动产业向绿色高效迈进。
培育新兴起的产业集群。瞄准新材料、新能源、电子信息、节能环保四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,实施建链、延链工程。目前,上杭金铜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,新罗应急抢险救援装备、武平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为绿色增长注入新动能。
推动传统行业升级。针对钢铁、水泥熟料等8个高耗能行业,制定能效清单和改造升级方案,实施能效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。2024年,水泥熟料、铜冶炼、化工、铁合金等重点行业平均能效优于标杆水平,其中水泥熟料、铜冶炼、烧碱等细分行业提前完成省定目标。
深挖节能降本潜力。支持企业实施用能设备升级、余热余能利用、智能化管理等改造项目,推动12个节能改造项目投运后,预计年节能达4.5万吨标煤。
以智能化、绿色化、低碳化为抓手,市工信局通过典型引路,激发企业转型内生动力。
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成型。实施绿色工厂、绿色供应链创建行动,下沉一线年,紫金矿业集团黄金冶炼有限公司入选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,实现该领域零突破;上杭宏晶公司入选工信部废钢利用规范企业名单;天守超纤获评省级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,为全省同行业唯一;塔牌水泥通过优化能量管理系统,先后获评省、国家水效领跑者,成为全省水泥行业首家“双料”标杆企业。
数字化转型赋能增效。抢抓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机遇,推动“智改数转网联”项目超160个。4家企业入选工信部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,入选数居全国地市首位。
低碳技术应用落地见效。围绕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示范工程,带领企业实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的创新项目。卓越新能源入选首批国家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示范项目,其生物柴油技术实现减碳30%以上,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。
聚焦产业体系调整与技术革新,我市以政策引导、企业协同、技术赋能为抓手,推动传统产业节能提效与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并进。通过能耗动态监管、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及数字化转型试点,全市传统产业逐步向智能化、低碳化深度转型。在严控高耗能行业的同时,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,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。这一系统性实践不仅夯实了工业绿色基底,也为区域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范式。